我要维权
我要咨询
2366117
返回顶部
最小化
当前位置:
>
政策法规
>
详情
关于优化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0-01-21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部署,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突出特色、共建共享,供给精准、高效便捷,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丰富优质对路的文化产品,优化公共服务路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助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

2022年,通过实施公共图书馆效能提升六大行动、文化馆效能提升六大行动、博物馆效能提升大行动,全省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4个、示范项目8个,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21个,80%的公共图书馆、85%的文化馆达到部颁三级馆标准以上,全省博物馆总数突破300座,国家及以上博物馆总数突破50座,年服务公众6000万人次以上,年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10000场次以上,全面实现设施标准化、资源共享化、服务网络化、运行一体化、参与便捷化,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不断提高。

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一)优化场馆规划布局。合理规划、建设、使用公共文化设施,新建城区、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市(州)、县(市、区)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乡镇(街道)、村(社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公共文化综合体,构建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

(二)加强场馆达标建设。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加强未达标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重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提档升级。每年支持10个县(市、区)、400个乡镇(街道)、1000个村(社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按照四个一批即新建一批、提升一批、创建一批、升级一批的工作思路,推动实施全省博物馆等级创建提升工程。

(三)完善服务设施网络。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主阵地,以城市书房、青工文化驿站、文化院坝、村史馆等新型阵地为补充,鼓励在文化街区、旅游景区等人口密集地建立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服务点,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

三、丰富公共文化供给内容

(四)深化多元供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实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培育和扶持民办图书馆、民办文化馆(站)、非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和群众文艺团队等文化非营利组织,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众筹文化院坝、农民文化理事会等机制建设,支持新文艺群体、新文艺组织、新文艺业态、新文艺聚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五)丰富供给内容。深入挖掘巴蜀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转化,充分发挥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效益,培育一批四川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努力形成一馆一特色一市一节庆”“一县一活动”“一乡一品牌”“一村一队伍格局。全省推出品牌活动50场、大型讲座100场、专题展览200个、文化下乡3000场、文创产品10000件。

(六)开展重大群众文化活动。以全国群星奖、四川群星奖”“最美图书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为抓手,办好四川乡村艺术节、少数民族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文化活动及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开展群众广场舞展演百舟竞渡迎端午”“千龙千狮闹新春”“万人赏月诵中秋“成都大庙会”“金沙太阳节”传统节日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实施书香四川·悦读四季全民阅读推广工程,充分发挥品牌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省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七)保障特殊群体权益。实施文化保障工程,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保障其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打造非常梦想——四川省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等活动,依托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开展川阅之声有声阅读活动,确保农村群众每人每天读书”1小时。加快盲人图书室建设,全省市(州)图书馆实现盲人阅览室全覆盖。

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八)完善供需对接机制。三级以上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结合公众需求和自身实际开展错峰延时服务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要结合农时开展错时服务完善服务质量监测体系,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建立健全群众需求征询、评价反馈机制,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开通服务热线,及时反馈服务效果,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到2022年,免费开放服务项目群众满意度达到90%

(九)提升数字化水平。融入智游天府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面向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开放性平台。加快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实施互联网+全民艺术普及”“互联网+全民阅读”“互联网+中华文明工程。到2022年,县级以上图书馆100%接入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网络,文化馆全面实现服务数字化。

(十)加强流动服务。创新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流动载体,提升公共文化流动服务水平利用流动博物馆、流动文化车、流动舞台车和流动图书车,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鼓励演出走出剧院、图书走出书屋、展览办到村头,让基层的艺术进城来、城里的精品下乡去。到2022年,每年开展文化流动服务不少于10000场次。

(十一)创新示范引领。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持续开展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示范乡镇创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总分馆制试点、文旅融合示范项目等试点示范项目,激发基层自主创新活力,总结推广一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新模式、新机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强化典型引领作用,影响和带动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到2022年,创建国家级示范区4个、示范项目8个、省级示范县21个、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试点县21个。

(十二)推进文旅融合。开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探索公共文化机构与旅游服务中心深度合作路径办法。积极盘活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资源,开展总分馆制建设进景区试点,在游客聚集区开展丰富的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加快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修建、改造中增加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试点推动·读~景区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工程,到2022年,在全省5A级以上景区景点,各建立1·读~景区空间,推动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

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

(十三)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参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围绕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修订《四川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各地制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体现地方特色的实施标准。

(十四)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按照《四川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本指导标准》,有效整合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应急管理、游客服务等功能,到2022年,全省范围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本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十五)畅通优质文化资源流通渠道。盘活基层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农家书屋资源,因地制宜,创新运行模式,打造特色品牌。积极鼓励图书馆、文化馆以行业联盟、区域联盟形式开展馆际交流合作,推动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和互联互通。开展博物馆总分馆制建设试点,推动建立区域博物馆联盟加快实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2020年,全省三级以上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立总分馆服务体系。

(十六)深入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由点及面,推动在市(州)级以上具备条件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建立以理事会(董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到2020年底,全省国家一级博物馆、市(州)一级图书馆、市(州)一级文化馆全部建立起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

六、强化工作保障

(十七)坚持法治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快推动《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出台,切实落实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责任,加强普法宣传、抓好学习培训、开展执法检查,推动制定符合四川实际的配套政策,发挥法律法规引领和保障作用。

(十八)强化组织领导。探索建立各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组成部门职能、资源优势,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项目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加强新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推进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十九)着力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文化、文(博)物单位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适当提高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加强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探索建立科研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绩效激励机制。完善文化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管理、评价考核机制,努力培育打造四川特色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到2022年,完成百名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馆长、千名乡镇文化站长、万名村文化和旅游志愿者培训任务,提升基层文化队伍能力。

(二十)严格督促落实。以效能建设为导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指标,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治理行动,利用大数据平台、第三方评估机制等加强对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加大对重大公共文化项目资金使用、绩效等方面的监督和评估,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高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