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个人生活是如此,对于宏观经济也是如此。
举例来说,2021年6月,世界银行发布当期《全球经济展望(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对于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是5.4%。
从那个时间点回看,2020年中国是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第一季度恢复势头强劲,经济增速高达18.3%。对未来一年做出如此预测,已经很保守了。
2022年1月,世界银行发布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将2022年中国经济预期增速下调为5.1%。
出口拉动减弱和政府去杠杆,使得2021年下半年经济活动降温,但是放眼新的一年,中国基本盘不受影响。
然而几个月后,2022年6月的《全球经济展望》,就将当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值大幅下调至4.3%。
奥密克戎疫情多点暴发,以及长时间的封控,冲击了经济,也冲击了人们的信心。但彼时世行仍然乐观——“下半年增长势头有望反弹”。
昨天(12月22日),世行发布《中国经济简报》,本年度的增速估计值,最终落到了2.7%。
这不是一个让人开心的数字,站在2022年初,没人会想到这样的结果。
反过来,也有意外之喜,例如全球能源危机下,新能源行业的繁荣。
去年年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曾预计,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500万辆,今年年中,上调为550万辆。而现实是,今年1—11月,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606.7万辆万辆,全年将接近700万辆。
无论喜悲,2022年即将过去,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放眼2023年,中国经济会怎样?
世界银行如此写道:
自2022年11月以来,中国经济快速迈向重启之路,公共卫生措施迅速放宽。预计政策转变后疫情浪潮的影响将集中在明年第一季度,且随着中国过渡到与病毒共存,经济将在随后的几个季度出现反弹。
私人消费可能在明年年初仍保持低迷,但随着消费者信心的改善和被压抑的需求的释放,预期在明年下半年开始复苏。持续的基础设施支出和投资者情绪改善将会支持投资增长回升。
但世行同时表示,“上述基线情景存在重大风险”,假如疫情反复暴发,防控措施重新收紧,则经济恢复增长的时间将延后到2024年。
一番权衡后,他们对2023年中国GDP增速给出了谨慎的预计——4.3%。
而国内多数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预测明年GDP增长目标将在5%左右。
我们也向几十位经济学家,询问了他们对2023年的展望。
具体效果如图所示:
我们其实问得挺具体,文末你也可以做做这些题。
最初是在2019年,一开始共四题,分别是:
▶▷宏观经济(向好、持平、悲观、无法判断)
▶▷中美关系(对抗趋缓、激烈对抗、达成协议、无法判断)
▶▷A股走势(上行、持平、下行、无法判断)
▶▷房地产市场(回暖/火热、持平、趋冷、无法判断)
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与时俱进地各加一题:
▶▷全球化信心(有信心、维持现状、没信心、无法判断)
▶▷全球疫情(好转、持平、悲观、无法判断)
现如今,距离年终秀还有一周时间,我们已经找到了50位经济学家,尽管有几位还没“交卷”,但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结果,在今天做一个小小的剧透。
在今年的六题中,有三题的正面选项大幅度领先去年。它们分别是:宏观经济向好、A股市场上行、中美关系对抗趋缓。
先说宏观经济。因为疫情的缘故,2022年难以完成全年经济目标,着实令人感到有些丧气。
但随着12月以来全国疫情政策转向,看着报道里企业家们“包机启航抢订单”,人们或多或少都感受到了经济复苏的齿轮正轰隆作响。
这种乐观的情绪,在今年的经济学家预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82%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明年宏观经济“向好”,上一次他们这么乐观是在2020年末,88%的经济学家认为2021年经济向好。
去年经济学家们在预测时分歧非常大,认为经济向好、持平、悲观的分成了三派,各占30%多,今年完全是一致看多,气氛一派祥和。
而作为经济的晴雨表,A股市场也与这项预测同频共振。
78%的经济学家认为明年A股市场铁定上行,创下调查四年来最高比例,甚至“下行”“无法判断”这两个选项都无人问津,占比为0%。
第三个让50位经济学家达成多数一致的,是中美关系。
认为“中美对抗会趋缓”的经济学家占比达52%。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每年经济学家们对中美关系都抱持一个相对乐观的态度,这点与我们在日常新闻中感受到的,倒是有很大不同。
至于房地产、全球疫情这两个选项,就容我们卖个关子,一周后大家在吴老师的年终秀上见吧。
考虑到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将加入回答中,以上数据或有小幅变动。
不过,尽管有些趋势取得了多数经济学家们的认同,大家也还是应该听一听他们看好的理由,也同时了解那些“少数派”的看法。接下来,就一起看看吧。
赵建
西泽研究院院长、教授
由于大国治理的信息传递摩擦和决策的极度风险厌恶(今年特殊年份),加上多层级治理下的“委托代理”问题,政策的动态调整比较滞后,基层失序问题严重,造成了很多无谓的代价。
今天,政策正在快速优化,从动态清零转向群体免疫,但这一过程也绝非一蹴而就。从国外和香港的经验看,社会全面放开后,还要经历两到三次高峰期,直到感染面超过七成以后才会逐渐平息。
在这个阶段,绝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而是由“切断传染”转为“救治危重”,目标从“感染人数清零”转到“危重人数清零”。中间应该有个“过渡阶段”。除此之外,经济、社会、集体心理等“后遗症”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这是我说的“退出一场战争并不容易”。战争的创伤需要很多年去愈合。
从经济层面看,防疫政策转向后,国内经济将面临差不多一个季度的“疫情冲击”,这个类似一个传染性极强的中型流感,很多工厂、公司会出现因为员工大面积感染而停工停产的问题,造成供给曲线折断左移。
随着第一次峰值产生的恐慌情绪消退,群体免疫逐渐形成,这个冲击会慢慢消退,中国经济在供需两端都会呈现出报复性反弹。
那些在疫情封控期间濒危的行业,比如旅游、影视、住宿、餐饮、教培、交通等,会逐渐回血恢复。而第二、第三次的冲击影响会越来越弱,直到恢复到大疫之前。当然,这些都是基准假设,没有考虑流感的叠加冲击。
明年中国的外循环可能要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压力,净出口可能回到疫情以前,不仅难以支撑稳增长,反而再次成为经济增长的拖累。因此明年上半年会面临“内忧外患”叠加的最困难情况。
2022年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内忧”,即反复的疫情冲击,这个问题在一个季度内会逐渐消解。2023年最大的风险应该是“外忧”,即由全球衰退和金融危机引发的外循环动力的坍塌。
从国际局势来看,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或许已经开始,过高的就业缺口反映的可能并非需求过热而是供给体系的紊乱,而这个紊乱是由于扭曲的货币供给及其引发的大通胀导致。
同时,超过4%的基准利率,直达7%的长期按揭贷款,长期倒挂的收益率曲线,继续鹰派的美联储叙事带来的紧缩预期,都在考验着金融市场的支撑力。
而欧洲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俄乌战争带来的供给短缺和通胀问题在进一步发酵,消费和投资的信心不断回落。随着货币紧缩政策的再上台阶,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担心欧债和银行业的资产质量问题。随着欧元由弱转强,欧洲的出口也会遭受压力,经济复苏势头很可能会被扼杀在襁褓之中。
东盟的形势相对平稳一些,但是如果欧美两个国家陷入衰退或者至少是增长放缓,那么东盟国家也无法独善其身。全球经济明年陷入深度衰退应该是大概率事件,IMF、世界银行、BIS等机构近期也在不断调低明年经济增长率。可见这是大家普遍预期的事情。
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的出口就已经出现了颓势,虽然今年累积的出口同比增长仍然保持平稳,但是单独月份的出口增长率已经出现了直线下坠。
7-11月的出口同比增长分别为18%、7.1%、5.7%、-0.3%、-8.7%,可谓是断崖式下降,对本就饱受“内患”的经济造成更大的拖累。
随着全球陷入衰退的信号越来越明确,中国经济明年的“外患”将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如果出口按照最近半年这个趋势下去,明年出口企业及海外订单的制造业企业,也会出现大面积的裁员和倒闭。
此时如果房地产不能及时复活回血,并与基建投资一起再一次激发休克的内循环,同时考虑到明年第一季度疫情放开后大面积感染的三次冲击,中国经济在明年上半年可能会迎来“黎明前的至暗”。
我们应该做好明年外部发生惊涛骇浪的准备。
丁晓峰
华鑫证券固定收益总部副总经理
今年四季度受全国局部疫情影响,以及12月中旬的“放开”,再度出现产业链和供应链间隙性断裂,但是已经远不及上海疫情期间带来的冲击,很多经济实体仍然维持着艰难的运营。
疫情政策的重大转变,人们生产生活较之前出现较大的自由度。
因此,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要比放开前顺畅很多,暂时的疫情大暴发伴随着全体免疫加速到来。预计二季度国门全面打开,将带来旅游、娱乐、餐饮和交通的满血复活,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增加,出口也会有一定的好转。
叠加管理层陆续出台的财政宽信用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将完全正常恢复,从而带动各项指标向好。
特别是三大投资中的制造业和基建会明显向好,房地产受政策托底,会基本稳住,维持低位增速的平稳走势。因此,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向好的趋势几成定局。
随着明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好,上市公司基本面逐步改善,投资者积压两年的观望情绪,会通过乐观预期爆发,由此带动大量的流动性持续进入股市,从而推动A股上涨。
但是2023年全年会有明显大幅震荡的局面,特别是中美博弈过程中带来的风险冲击,会加大A股大涨大跌。
随着明年全球疫情的冲击大幅减弱,美国经济也会筑底反弹,叠加全球生产恢复,供应链畅通,货物商品的供求矛盾将缓解,美国的通胀指标大概率持续下行,因而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甚至停止。
美国整个经济指标反弹走好,叠加2024年美国大选临近,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大选临近,美国两党有条件再次大打中国牌。且美国会在科技、高端装备、关税等领域,强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并持续在全球范围内围堵和遏制中国。
另一方面,中国随着疫情转变政策带来的群体免疫,整个宏观经济开始向好。中国为了发展经济、赢得更好的外部环境,未来会加强与世界各个经济体的互动,与此同时也会有礼有节地展开反遏制反围堵斗争,因此我判断中美之间的对抗会加剧。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明年我国经济的合理增长区间到底在哪?不少专家学者建议政府把明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5%左右。
我认为此建议有误导的风险。
首先,今年经济增长受疫情冲击远低于正常水平,这对明年的同比GDP增长会有接近两个百分点的低基数效应。
因此,如果明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那么扣除低基数效应后的真实经济增长仅为3%左右,甚至低于今年的全年预估增速。
这个目标意味着明年经济不仅没有恢复,反而更低迷,连续两年的超低增长可能会导致难以承受的就业压力。其次,政府制定年度经济增长目标不仅对地方政府有指导意义,也对市场主体的预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在目前市场主体预期转弱的情况下制定一个低于往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不利于稳预期和提振信心。
我认为明年我国经济的合理增长区间应为6%—7%。这个区间意味着今年较低的增长基数上明年经济明显恢复,今明两年平均增速有望达到5%左右,和2020—2021年的两年平均增速持平。也就是说,剔除基数效应后的真实经济增长稳住了, 有助于稳市场主体预期和保就业。
另一方面,虽然表面上看6%—7%的增长超过疫情前的经济增速,但不必担心通胀因为剔除基数效应后的真实增长率仍稍低于我国目前的潜在增长率,经济不会出现过热现象。
绵阳民企服
绵阳明道民营经济服务中心
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