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维权
我要咨询
2366117
返回顶部
最小化
当前位置:
>
政策法规
>
详情
《绵阳市区域协同发展规划(2019-2025年)》解读
发布时间:2020-05-22

日前,市委、市政府印发《绵阳市区域协同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围绕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融入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优化全市“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布局,明确了我市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规划》近4万字,规划期至2025年,分为发展背景、总体要求、总体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五大板块,共十一章、三十八节、十三个专栏,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行动指南和纲领性文件。

《规划》坚持五大基本原则

一是整体规划,重点突破;二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三是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四是政府引导,企业发力;五是统筹推进,试点示范。

《规划》明确了我市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

---市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打造网络化市域空间结构,努力创新协同治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等机制,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协同发展新机制,在市域产业统筹布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总结经验,为全省及至全国市域协同发展提供经验路径和示范引领。

---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区。充分发挥绵阳国家科技城等创新资源优势,集聚用好成德绵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推进政策、市场、科技等多位一体化改革,全面促进创新资源综合集成利用,共建共享创新高端平台,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破除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制约,协同打造全国区域协同创新示范区。

---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做优做强经济综合实力,加快完善现代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不断增强产业和人口集聚,全面建设Ⅰ型大城市,主动分担成都、重庆中心城市功能,着力打造向北辐射的双城经济圈副中心城市。

《规划》确定了我市区域协同发展的长远目标

到2025年,率先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7000元;区域协同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持续优化,基础设施、科创产业、对外开放、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

---城乡区域协同发展形成新格局。主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强劲,江油、三台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三个片区实现错位发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新升级。外联内畅的一体化大通道基本建成,基本实现所有县(市、区)都通高速公路,全市县际公路通达能力进一步提升。能源安全供应和互济互保能力明显提高,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率先布局成网,安全可控的水网工程体系基本建成。

---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以重点区域、创新园区、创新平台为支撑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全省重要创新策源地。优势产业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形成若干全国级产业集群。到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全国领先,创新产业能级进一步跃迁,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

---更高水平协同开放迈上新台阶。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加快建设,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贸易实现稳定增长,科博会等重大展会影响力不断提升,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落户经济区的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数量进一步增加,建成一批高水平合作开放平台。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展现新作为。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网络基本形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有效运行,区域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得到新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基本满足。

《规划》从七个方面细化了重点任务

---构建优势互补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各县(市、区)、园区产业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协同发展,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推进产业协作共兴,强化产业跨市合作,高水平打造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协作联动、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统筹实施一批跨区域重大交通、信息、水利、能源等重点项目,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

---加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政策、市场、科技等多位一体发展,打造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等有机耦合的区域协同创新,加快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建设成德绵创新共同体。

---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推进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联动,全面融入、主动服务国家和全省对外开放战略,促进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加快建设内外联动、接轨国际的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

---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同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探索区域生态文明共建的实施路径,加强区域生态共建共保,推动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统筹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加快建立便利共享体制机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保障接轨衔接,强化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推动公共服务区域合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和政策创新,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加快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协同发展制度体系。

《规划》还明确了加强组织领导、突出重点工作、抓好督查落实、扩大社会参与等保障措施。以《规划》为引领,我市将持续优化资源配置、稳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城乡融合,逐步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